基于去库存周期超过7个月、二手房挂拍量超过7万套、核心区域土地供应加大、优化存量结构,2025年,深圳楼市商品房用地供应进入全面缩量时代。
深圳楼市总体商品房供应量较为充裕,正处于去库存阶段,调减土地与住宅供应规模,体现出“随行就市、稳房价、稳地价、稳预期”的政策思路。
从土地拍卖成交到新房项目规划设计、开工、建设、竣工、新房项目正式上市,通常需要6个月-1年-14个月的时间,这个房子生产的周期会影响供应趋势。
2024 年的土地供应情况会直接影响2025年新房市场的供应格局,2025 年的土地供应会对2026年的新房供应产生影响,目前关键要看库存和二手房挂牌量。
深圳2025年的住房供应计划和调整方向看,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,即控制存量、消化库存、优化结构。新房供应的大幅减少,会对市场预期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深圳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缓慢复苏。贝壳数据显示,上半年深圳新房与二手房成交超6.5万套,同比增长53.2%,其中住宅成交超过5.1万套,同比增长41.8%。
2025 年上半年深圳新房供应总量17232 套,同比降幅达44.5%,环比降幅更达 47.7%。其中新房住宅供应14983 套,同比下降 45.6%,环比下降 47.3% 。
在供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,新房成交十分火热。上半年深圳新房总成交31074 套,同比飙升 79.9%。其中住宅成交21867 套,同比劲增49.3% 。
2025年上半年深圳全市新房住宅过户量成交套数21867套,同比增长49.3%,环比下降36.2%。一手成交均价5.2万元/㎡,同比下跌5.45%。
2024年深圳新房成交均价约5.44万元/㎡(54397元/平方米),同比下跌10%,成交均价回到2016年的水平。2023年59542元/平方米、2022年67515元/平方米。
2021年61262元/平方米、2020年52826元/平方米、2019年54748元/平方米、2018年54851元/平方米、2017年59433元/平方米、2016年54486元/平方米。
2015年34999元/平方米、2014年30032元/平方米、2013年25366元、2012年22607元/平方米、2111年21934元/平方米,20022年成深圳新房的房价顶峰。
2004年深圳新房住宅均价为5980元/平方米,同比上涨5.28%,新房住宅成交为820.1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.01%,呈现量价上涨的趋势。
2011年-2020年深圳新房住宅成交分别为32002套、40332套、47761套、41884套、66450套、40443套、25820套、29396套、37882套、45384套。
2021年深圳新房住宅成交52417套,是峰值,2022年34441套,同比减少17976套,降幅达34.29%。2023年31621套,同比减少8.2%。
2022年和2023年新房住宅成交量下行,2024年成交量小幅上行,成交37972套新房住宅,同比增加20.1%。2025年上半年21867 套,同比劲增49.3%
库存数据十分惊人。截至2025年6月底,深圳新房住宅可售房源25661 套,去化周期下降至7.5 个月,达到近四年同期新低 。
按照库存合理期看,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即超过 “警戒线”,12个月以内是相对比较理想的状态,6个月以内,显示出供求关系较为紧张,可能会出现房价上扬。
在新房、二手房市场去库存、加快销售回款、二手房冲击、房企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,“以价换量”成主基调,过去3年开发商让利颇多,新房价格持续下滑。
深圳二手房挂牌量的飙升着实让人瞠目结舌。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低,共有73858套有效二手房源在售,较上周增加1617套 。
6月16 日,深圳全市共有71831套有效二手房源在售,较上周减少510套 。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,二手房挂牌量在近期一直维持在高位,且波动频繁。
6月深圳二手住宅挂牌均价为6.42万元 / 平方米,环比小幅下滑1.2%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6.03万元 / 平方米,环比小幅下降 1.5% 。
价格有一定下降,主要是考虑到二手房挂牌量的大幅增加,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,这种价格调整,只是市场在供需失衡下的一种自我调节。
2025年6月,深圳二手住宅网签4502套,环比下降 3.9%,同比增长7.9%;2025 年上半年,深圳二手住宅网签29231套,平均每月约4872套 。
2025年上半年深圳全市二手住宅过户量成交套数为29231套,同比增长36.6%,环比下降11.7%。前三名分别是龙岗区、福田区、南山区。
2025年上半年深圳全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5.5万/㎡,同比跌幅1.79%。对比2021年深圳二手房价最高点,跌幅26.67%。对比2024年下半年价格并无变化。
总体来看,深圳房价现在就是筑底过程,尽管不会大幅度的上涨,但大幅度的下降大概率不存在,未来上涨的可能性肯定是大于下降。
2024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均价6.3万元,同比跌幅3%,相当于回到2019年的平均水平。2023年二手住宅成交均价6.5万元、2022年7.4万元、2021年8.0万元。
2004年-2011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53259元/平、65541元/平、84976元/平、92063元/平、43001元/平、154887元/平、112743元/平、60665元/平。
2004年-2011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网签量分别为0.6万套、0.7万套、0.9万套、1.3万套、1.2万套、1.4万套、1.6万套、1.5万套,可以说2009年是顶峰。
2012年-2018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57473元/平、87827元/平、57251元/平、127245元/平、95899元/平、63578元/平、64627元/平。
2012年-2018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网签量分别为1.6万套、1.9万套、2.3万套、3.1万套、5.0万套、5.5万套、5.9万套,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。
2019年-2025年上半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77149元/平、95273元/平、40655元/平、21701元/平、32768元/平、54487元/平、5.5万/平。
2019年-2025年上半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网签量分别为6.2万套、7.0万套、8.0万套、7.4万套、6.5万套、6.3万套、29231套,可以说2021年顶峰。
2025年7月23日,深圳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显示,深圳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60公顷,商品住房供应4万套。2025年住房计划供应居住用地100公顷。
其中供应商品住房用地60公顷,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40公顷。2025年计划新安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(间),计划竣工保障性住房3.23万套(间)。
福田区计划建设筹集6773套,罗湖区3870套,盐田区550套,南山区6050套,宝安区7458套,龙岗区8620套,龙华区2538套,坪山区1329套,光明区2812套。
保障性住房竣工15681套,福田区238套,罗湖区1821套,南山区1560套,宝安区473套,龙岗区3806套,龙华区3690套,坪山区4592套,大鹏新区473套。
深圳房地产投资与商品房用地供应呈现相同的走势,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深圳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.1%,深圳共出让6宗居住用地。
2025年7月14日,位于深圳前海的一块住宅用地经过158轮报价,最终由招商蛇口旗下招榕置业以21.55亿元价格摘得,地块溢价率达到86.1%。
回顾十三五,2016年-2019年深圳市商品住房用地累计供应510.7公顷,完成十三五规划的90%。公共住房用地累计供应281.3公顷,完成十三五规划的120%。
累计供地拟建设商品住房26.27万套,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75%,其中新供用地建设3.81万套、城市更新建设13.15万套、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建设 9.31万套。
安居工程建设筹集35.34万套,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的88%,安居工程供应16.98万套/间。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0.53亿元,人才安居补贴23.73亿元。
对比2020年-2024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,2025年堪称腰斩,深圳商品房用地供应迎来断崖式暴跌,不管是用地供应面积,还是住房供应套数。
可以看到,深圳商品房供应连续3年持续下降。2025年深圳商品房计划供应用地60公顷,比2024年足足少了70公顷,不到2022年和2023年的三分之一。
2020年-2025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,分别为125公顷、149.3公顷、215公顷、205公顷、130公顷、60公顷,2025年低于十三五期间年均102.14公顷。
4万套的商品房供应量,比2024年减少了5000套,是2016年以来历史最低记录。正好于2025年新房网签成交量4万套差不多,上半年网签21846套,全年4万套。
2020年-2025年深圳商品房计划供应,分别为6.3万套、约6万套、6万套、6万套、4.5万套、4万套,2025年低于十三五期间年均5.25万套住房供应。
2021年末,深圳常住人口1768.16万人。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56.39万人,占常住人口比重31.5%。常住非户籍人口1211.77万人,占比重68.5%。
202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63.38万人,由此,可计算出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4.78万人。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1766.18万人,较2021年末减少1.98万人。
2023年末,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79.01万人,创历史新高。比2022年末增加12.83万人,同比增长0.73%,增量居一线城市前列,是一个创下历年新高的数字。
作为国内最年轻的一线城市,深圳在吸引人口流入方面占据优势。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和创业者。
2024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798.95万人,同比增加19.94万人,增长1.12%。深圳已连续2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全省,成为全省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
增量看,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9.94万人,较2023年12.83万人多7.11万人。增速看,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同比增长1.12%,增速较上年0.73%提高0.39%。
今年没有公布各个区的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数据,综合2021年到2024年的数据来看,核心区域的住宅用地供应在增加,外围区域的则在减少。
从区域分布上能看出,住宅用地供应的重心明显偏向了核心区,郊区已经大大的减少。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最多的是前海(包括宝安的部分地块),有19.5公顷。
排在第二的是宝安区,为18.5公顷。另外,福田、罗湖、盐田、南山等核心区域,结束了多年没有供应的局面,增加供应,平衡市场供求关系。
这些数据的变化,深圳在对2020年到2022 年 “大量供应土地” 的情况进行主动调整。每年出让30多宗住宅用地,使得2022年单月新房供应超过1万套。
2025年上半年深圳已经成功出让了6宗居住用地,几乎是各区的核心地块。跟以往不同的是,今年是通过出让优质地块、降低容积率,来快速提高楼面单价。
这意味着深圳新房市场正经历剧烈去库存。其中新房库存看,截至2025年5月底,深圳新房预售住宅库存量降至26343套,相较4月底减少1719套。
按近6个月平均销售速度计算,去化周期为7.9个月。截止2025年6月底,深圳一手预售住宅库存量为25661套,相较5月底减少682套。
按12个月一手预售住宅月均去化速度(月均3412套)计算,去化周期7.5个月。按6个月一手预售住宅去化速度(月均2517套)计算,去化周期10.2个月。
目前深圳有30%左右的新房为现售,预售加上现售库存为新房总库存,按此算,深圳去化周期实际会更长一些。所以,目前供需关系未发生逆转。
第一是2020年深圳商品住房计划安排用地125公顷(包括新供应用地50 公顷,更新整备用地75公顷)、建筑面积约563万平方米,计划供地拟建设6.3万套。
拟建设商品住房6.3万套、建筑面积563万平。其中新供应用地拟建设 2.5 万套,建筑面积约225万平。更新整备用地拟建设3.8万套,建筑面积约338万平。
2020年计划安排供应公共住房用地168.2公顷,其中新供应用地79.2公顷,更新整备用地12公顷,棚户区改造用地46公顷,其它(含工改保)用地31公顷。
2020年计划建设筹集安居工程8.1万套。各单位落实到项目约65123套,待筹集项目15877 套 。2020年计划基本建成(含竣工)安居工程项目2.28万套。
其中公共租赁住房约1.21万套,安居型商品房0.22万套,人才住房0.47万套,产业配套宿舍0.22万套,拆迁安置房0.16万套。2020年计划供应安居工程 4万套。
第二是2021年深圳商品住房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149.3 公顷,商品住房供应约6万套,实际供应207.13 公顷,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38.7%。
2021年深圳市计划供应居住用地361.3公顷,占建设用地的32%,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49.3公顷,供应约6万套,公共住房用地212公顷,租赁住房用地37公顷。
公共住房计划建设筹集8.3万套,基本建成(含竣工)2.7万套,供应任务3.5万套。2021年计划新开工商品住房700万平,开工964万平,完成年度目标的137.7%。
2021年计划批准预售和现售商品住房600万平方米,实际批准预售和现售662.39 万平方米,约6.47万套,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10.4%。
2021年计划供应公共住房用地214公顷 , 实际供应162.03公顷,完成年度的75.7%。计划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.3万套,实际9.65万套,完成年度的116.3%。
2021年计划基本建成(含竣工)公共住房2.7万套,实际3.1万套,完成年度的114.8%。计划供应公共住房3.5万套,实际4.23万套,完成年度的120.9%。
第三是2022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215公顷,供应6万套;新开工商品住房建筑面积700万平,约7万套。批准预售和现售商品住房面积600万平, 约6万套。
计划供应公共住房用地150公顷。计划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12万套(间);计划基本建成( 含 竣 工 )公共住房2.7万套 (间)。
分配公共住房不少于6.5 万套(间),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4万套(间)。总体来看,2022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比2021年、2020年高。
第四是2023年深圳居住用地供应计划如下,供应总量(含深汕)为1200公顷,与2022年相同,维持在常年水平。其中居住用地供应330公顷,占比27.5%。
产业用地300公顷,占比25%;民生用地543公顷,占比45.3%;商服用地20公顷,占比2.2%。深汕合作区供应量继续创新高,达到213公顷。
商品住房用地205公顷,供应6万套,占比61.1%;公房用地125 公顷,占比37.9%。租赁住房用地 34 公顷,占居住用地的 10.3%,占建设用地比例的2.8%。
居住供地分区结构上,只算最简单的新增供应,各区排名依次为坪山34公顷,宝安25公顷,龙岗20公顷,龙华16公顷,前海12公顷,大鹏7公顷,南山5公顷。
福田1公顷,盐田1公顷,罗湖0公顷。深汕合作区19公顷。2023年原计划居住用地供应350公顷,至2023年完成居住用地供应不低于10.5平方公里。
第五是2024年深圳住房发展年度计划,新开工建设筹集住房14.5万套(间)。其中,新开工建设商品住房4.5万套,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10万套(间)。
包括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.5万套,公共租赁住房1.5 万套(间)(实物建设不少于 1 万套),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(间)。
2024 年计划供应住房共计11万套(间)。其中,供应预售和现售商品住房4.5万套、约450万平方米;保障性住房供应不少于 6.5万套(间)。
2024 年计划供应居住用地240公顷。其中,供应商品住房用地130公顷,住房供应4.5万套;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110公顷。保障房供应基本占到60%。
2024年度计划供应居住用地180公顷,其中商品住房用地80公顷,保障性住房用地100公顷。另外,计划供应租赁住房用地18公顷,占居住用地的10%。
从区域来看,居住用地供应最多的是宝安、前海、龙华、龙岗等区,值得一提的是前海区供应,达23公顷,此外南山的居住用地供应有17.5公顷。
严控商业办公用地供应,科学合理安排现代服务业等其他商服用地的供应,商服用地供应这6年来不断缩小,从2019年最高160公顷,下降到2024年5公顷。
第六是深圳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,深圳全市(含前海、深汕)2025年度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060公顷。
产业用地2025年度计划供应514公顷(含深汕404公顷),较2024年度313公顷大幅增加,增加了201公顷,主要集中在深汕合作区域。
居住用地2025年度计划供应100公顷,其中商品住房用地60公顷、保障性住房用地40公顷(含深汕3公顷),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占比例不低于10%。
2025年计划供应居住用地100公顷。其中供应商品住房用地60公顷,住房供应4万套;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40公顷,供应4万套(间)。
2025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4万套;计划新安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(间),竣工保障性住房3.23万套(间)。其中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方面。
福田区计划建设筹集6773套,罗湖区3870套,盐田区550套,南山区6050套,宝安区7458套,龙岗区8620套,龙华区2538套,坪山区1329套,光明区2812套。
保障性住房竣工15681套,福田区238套,罗湖区1821套,南山区1560套,宝安区473套,龙岗区3806套,龙华区3690套,坪山区4592套,大鹏新区473套。
商服用地2025年度计划供应11公顷。深圳将合理调控商服用地供应规模和时序,严控商业办公用地供应,科学安排现代服务业等其他商服用地的供应。
十四五期间(2021年-2024年)的供地计划,发现深圳土地供应新趋势,首先是总体供应规模大幅缩减,2021年1130公顷、2022年1200公顷。
2023年1200公顷、2024年800公顷。从2021-2023年保持在1200公顷左右,到2024年有明显下降,但是在2025年上升到1060公顷。
深圳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际大都市、金融城市、科技创新地区,市区的可开发、建设土地越来越少,这种供应量的减少,恰恰是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。
其次是居住用地占比逐年下降,2021年363.3公顷 (32.1%)、2022年365公顷 (30.4%)、2023年330公顷 (27.5%)、2024年180公顷 (22.5%)。
居住用地占比逐年下降,从2021年的32.1%降至2024年的22.5%,到2025年居住用地供应下降到100公顷,居住用地占比下降到9.43%,首次跌破10%。
这是政府对房市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,旨在稳定房价,防止市场大幅波动。供应量的减少确实有助于楼市回暖,平衡供需关系,稳定预期。
再其次是产业用地占比上升,2021年:171.4公顷 (15.2%)、2022年:253公顷 (21.1%)、2023年:300公顷 (25%)、2024年 250公顷 (31.25%)、2025年514公顷。
占比逐年上升,从2021年15.2%升至2024年31.25%、2025年48.49%。供地结构的变化反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,倾向高新技术产业、研发中心等提供用地。
再次是民生设施/公共服务用地基本稳定,维持45%。2021年543公顷 (48.1%)、2022年548公顷 (45.7%)、2023年 543公顷 (45.3%)、2024年365公顷 (45.6%)。
深圳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年轻城市,正面临人口结构和需求的转变。过去,由于年轻人口占比高,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相对较低。
随着时间推移,最早一批来深圳的人逐渐步入中年、老年阶段,加上许多年轻人在深圳成家立业,对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。
最后是商服用地大幅缩减,2021年52.3公顷 (4.6%)、2022年34公顷 (2.8%)、2023年27公顷 (2.2%)、2024年5公顷 (0.6%)、2025年11公顷(0.010%)。
这是对商业地产过剩风险的预防和应对。过去几年,国内城市面临商业地产供过于求的问题,导致空置率高企、租金下降、房价下降。
深圳通过减少商服用地供应,一方面是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,防止出现大量闲置商业空间。另外一方面是稳定商业地产的房价、租金、市场预期。
十三五、十四五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,深圳的供地计划都是“超额完成”的,持续大放量。2016年以来,除了2016年和2020年,实际供地都超过了计划供地。
2018年深圳推行“二次房改”之后,在计划供地基本维持在12平方公里左右的稳态基础上,实际供地放大了许多。2022年破天荒的超出了40%。
十四五期间2021年-2025年,深圳供应居住用地(不含深汕合作区)不少于15平方公里,力争达到17.5平方公里,年均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 30%。
规划期前三年供应居住用地不少于五年总量的70%。深圳原本计划十四五的居住用地比例年度不低于30%,从实际完成看,占比并没有达到30%。
2021年-2022年分别是25.3%和21.6%。实际供地总规模放大了许多,居住用地都超过了计划供地,绝对量却是可观。房价趋于稳定,有多方面的因素。
居住用地3年来首次低于30%。2023年的居住用地供应计划是自2021年来首次低于30%,330公顷不到28%。2021年-2023年深圳累计供地1064.8公顷。
如果要满足10.5平方公里,那么2023年供地在315.2公顷即可,是以2023年的330公顷,比起前两年是缩减了,总量还是OK的。
2024年180公顷 (22.5%)、2025年100公顷(9.43%)。商品房与公共住房的结构在反复,2018年二次房改确立了公共住房,商品住房6:4的结构。
2020年、2021年都执行。2020年深圳计划供应中公共住房用地,商品住房用地57.4%:42.6%。2021年为58.9%:41.4%,基本都遵循了6:4的结构。
2022年深圳计划供应中公共住房用地,商品住房用地41.1%:58.9%,2023年下降为37.9%:61.1%。商品住房用地占比自2019年以来第一次超过了60%。
2023年产业用地计划供应占比25%,这是2018年以来的新高,显示确保产业优先。2021年-2024年商服用地占比分别为4.6%、2.8%、2.2%、0.6%、0.010%。
2019年深圳商服用地曾经达到非常高的超过13%的比例,2020年深圳开始大幅增加居住用地供应之后,占比飞一般的下调,从13.33%一路压到2025年0.010%。
泰仓配资,财富通配资,万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