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画如晤 读画养年——观刘正恽先生山水画有感
作者 徐子坤
中国画,最讲气韵,山水画尤甚。
气韵于画,绝非山中云烟雾霭、溪边兰蕙荇莲,而是书卷况味,神采情趣,是依物类具象为显表,得四时寒暑之意涵。“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”;“春融怡,夏蓊郁,秋疏薄,冬黯淡”,前人兴感才有此论述。可见,气韵不是外在笔墨,而是内在精神情感;不是忽略章法技法,而是更看重画者与观者之心息相通,更着意与天地自然相往来,是中得心源,博学广识之外化表达。
美学家宗白华在《中国艺术的意境》一文中说:“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,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,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。缠绵悱恻,才能一往情深,深入万物的核心,所谓得其环中。超旷空灵,才能如镜中花,水中月,羚羊挂角,无迹可寻,所谓超以象外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,也是宋元人的画境。”此境,即是气韵。
展开剩余76%南齐谢赫于《古画品录》中列举画之六法,依次为:气韵生动、骨法用笔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采、经营位置、传移摹写。气韵为先,由此奠定中国画美学法则根本,也成为后来文人画与匠人风格最主要区别。
南朝王微《叙画》,“望秋云,神飞扬,临春风,思浩荡。虽有金石之乐,珪璋之琛,岂能髣髴之哉!披图按牒,效异《山海》,绿林扬风,白水激涧。呼呼!岂独运诸指掌,亦以明神降之。此画之情也”。情、景、意、志,人与物,人与自然互映合一情境交融,气韵尽致生机盎然,文人画之可贵亦源于此。
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,文人不必会画画,但好画家必是文人,他们要能达理、通情、应手、得心,要能以文人情趣、文人修养表达自我所见、所想、所愿、所求。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言:“气韵不可学,此生而知之,自然天授。然亦有学得处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,成立郛郭,随手写出,皆为山水传神”。近代陈师曾更是直言:
“文人画之要素:第一人品,第二学问,第三才情,第四思想;具此四者,乃能完善。”依仁游艺探赜钩深,高雅之情寄于一画,前贤深永,一语金针。
乙巳夏五,笔者有幸拜观津门刘正恽先生画作,着实眼前一亮:山居市隐,白云怡意;水月松风,清泉洗心;纸上芳华,胸中海岳;心神写照,气韵悠扬。
正恽先生师承姚有多、许麟庐、梁崎诸先生,法传有序,遵古不泥,于画坛深研有年。花鸟、人物、山水无不涉及无不精擅,当下正值人艺俱老会通之际。其画风既有姚先生之形神兼备、又具许先生之鲜明灵动、还深得聩叟之古雅苍浑。
吴玉如夫子曾言:书画可以养年,养年者养心也,心静始可言养。观正恽先生山水,更知夫子所言不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泰仓配资,财富通配资,万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